第三四七章 预算-《回到清朝做盐商》


    第(3/3)页

    “那你的意思是要成立一个专业的机构去负责预算执行情况的抽查。”董书恒问道。

    阎丹初赶紧点头道:“是的,大总统,这事儿必须要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去负责。不然不会有什么实际的效果。”

    阎丹初多年在户部任职,他深知这些衙门里的人做假账能够做到何等的程度。

    这个时候笃姬走了进来,给二人各上了一杯茶。然后踩着小碎步转身离开。

    阎丹初恪守君子之道,目不斜视。

    他只当这是董书恒的婢女。

    齐彬离开后,就将笃姬托付给了董书恒。

    董书恒一开始让她去陪魏玉珍。孕妇平时需要有人陪着聊天,不然容易孕期焦虑。

    不过,随即魏玉珍又做主安排笃姬到复兴堂做董书恒的生活秘书。

    董书恒大概明白魏玉珍的意思。这事儿他也不好拒绝,否则反而会伤害笃姬。

    于是笃姬就留在了复兴堂。还别说,笃姬功底扎实,头脑也聪明,倒是能帮董书恒很多忙。

    魏玉祥平时还要管理侍从室,确实没时间一直呆在董书恒的身边。这就导致董书恒的身边经常无人可用。

    董书恒拿起茶杯,招呼着阎丹初一起喝茶。

    这要是在大清,皇帝赐茶,阎丹初得千恩万谢以后才能拿起来小心地品一下。

    但是,在董书恒面前,他就会觉得,对方仅仅是在请他喝茶润一下喉咙。

    “这样吧,我们在监察院下面成立一个中央预算调查局,这个局里面的人最起码要是懂帐的,我再从国属公司中抽调一些查账的高手进去。你看如何?”董书恒说道。

    阎丹初严肃的脸上终于显出了一点笑容。他说道:“这样就再好不过了。对了,总统,这种预算制度,很多地方上的人,光是看了文件,不一定知道该如何操作。所以我们财政部希望能够组织一个培训。让各省、府的财政负责人来集中培训一下。不知是否可以。”

    “好啊,这是个好事情,财政系统虽然实行横向管理,但是你们财政部还是有纵向指导的权力,加强一下上下之间的沟通也是一件好事情。”董书恒很痛快地就答应了的阎丹初的请求。

    董书恒非常支持这种全国层面的培训或者会议。这能够凸显出华夏中央政府的作用,对于实现中央集权非常重要。

    “丹初,我们国库帐上现在还有多少资金啊?够今年的开支吗?”之所以说是帐上,那是因为现在的国库已经不单独储备银钱了。而是将国库的银钱全部存在了复兴银行的帐上,银钱的划拨也是通过复兴银行。

    现在华夏的财政系统是胡光墉管着钱,但是不管进出。

    阎丹初管着账上的进出,但是他不管现钱。

    两人之间也算是一种相互制衡关系。

    “这……我们的账上现在储备的白银折合成银元大概是三亿五千万华元。另外还有600万两的黄金储备,这部分按照您之前的规矩是不能动用的。”这个数字,以前阎丹初想都不敢想。

    他知道这些黄金、白银很多都是从皇宫以及王公贵族的府邸抄出来的。

    他之前帮肃顺理财,这京城的达官贵人每日里当着他的面喝稀粥,吃咸菜,一个个比着哭穷。

    要不是复兴军最后抄了这些府邸,他都不知道原来大清的国库都比不上任何一家的王公贵族的银库。

    说来也真是滑稽。当年李自成进北京的时候,似乎也是这般吧。

    王公贵族富得流油,却不愿拿出一分一文来交给国家。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话谁都知道,但是却无人真正领悟。

    “但是,够不够用,还这不一定,咱们今年是没有做预算的,总统您一下子上马了那么多大工程。光是港口修建工程就有十几座,这就需要近千万元。新京延伸出去的三条铁路也要近两千万元。几乎每个省都在整修水利,整修道路。而且咱们今年免了很多地方的农税。”

    “最最花钱的,还是治理黄河的工程,那么多的百姓搬迁,前期的费用都要政府负责。光是这么多人一年的口粮,就是海量。”

    “西边的左季高已经进入西域,他上了报告要修整进入西域的官道。并且要每隔五十里建造一座粮站,确保他的军团钱粮稳定供给。这没有五百万华元是办不下来的。”

    “另外咱们华夏政府那么多的官员要发工资、军队要发军饷。50万的军队,就算平均每人每年20华元的军饷,那就是一千万华元。还有十几座公立书院要拨款,另外还有那么多的研究所需要投入。”

    “而且,明年政府的财政收入不会有这么多了,总要留一部分。”是的,董书恒总不能每年抄没一个京城。

    ……

    说到了花钱的事情,阎丹初突然变得喋喋不休起来。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