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二 乌龟岛(上)(求订阅!)-《仙路桃花传》
不久之后长青子终于找到了目标,远远望去确实是一座相当高耸的海上岛屿。Ω 笔Ω趣『阁Ww W. biqUwU.Cc岛上草木葱茏,植被甚是茂盛,似乎还有许多楼舍房屋,人烟好像也不少。
然而当他们飞到附近,长青子更操控着金雕绕着这座“岛屿”兜了一圈之后,黄昶和吴大牛才愕然现,那些草木房屋并不是生长或建造在6地上的,而竟然是在一只巨大乌龟的背壳之上!
这整座“岛屿”原来就是一只飘浮在海面上的大乌龟,只是背壳上堆积了大量泥土岩石,远看起来与寻常岛屿并无两样。只有在靠近之后才能看清那巨大到无法缩进壳里的乌龟脑袋,以及在水面下隐约可见的四片巨大脚掌。不过那脚掌也一动不动,整座巨龟岛似乎是在顺着某条海流缓缓漂行。
这只巨大乌龟当前似乎是在沉睡中,两只眼睛都是闭合的。也不知沉睡了多久,连眼皮子上都堆积泥土,长出树木来了。为什么知道它只是沉睡而非死亡?——因为就算是黄昶这样没能突破感应关的,即使飞在天上,隔得老远也能感受到一股无比磅礴的生命之力从那巨龟所在位置向四面八方散出来。那是一种非常明晰的感觉,让人知道除了这巨龟以外,不可能有其它任何生物能出如此之强的生命信号。
有这种感觉的显然不止是人类,在这座巨龟岛四周,围绕着无数大大小小的鱼群和海鸟群跟随着它一起移动。这些动物也是感受到了巨龟的生命力量,而且应该是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好处的,方才一直这样跟着。
有趣的是这些动物无论大小,相互之间都很“和谐”,那些在其它地方非常凶猛的猎食者,例如鲸鲨,蛇蜥,还有巨鹰,大雕之类,在这里却都和周边小鱼小鸟挤在一起,完全没有要捕食追猎的意思。
“此地名为天禅道院,乃是当今天下佛修仙门中的翘楚。他们的门派中当前虽然还没有元婴修士,整座禅院却是建立在神兽玄武的脊背之上,有这头实力甚至要过元婴大修士的神兽玄武坐镇,天禅道院在天下诸仙门中的地位也就被公认为是仅次于我们西昆仑,东岐山之外的又一个大宗派了。”
虽然已经飞到岛屿旁边,但长青子却并没有立即降落的意思,甚至也不到其正上方,只是操控着巨雕在其周围盘旋,似乎在等待什么。同时也顺便向黄昶和吴大牛二人告知下面这处禅院的基本情况。
“佛修仙门……和尚庙?”
黄昶一听之下便大感兴趣,早在藏书阁中阅读各种文书的时候,他便了解到,在这个类似前世春秋战国的世界上,却居然已经有了佛门修士以及佛宗思想,其教义与神州本土礼敬天地祖先的传统道家思想有很大不同,乃是从海外另一片大6上传承而来。不过对于黄昶来说这种宗教倒不算陌生——跟他前世所接触的佛教差不多。
然而在这个世界里,佛道两家的地位与他前世又大不一样。在黄昶前世那个世界,大多数时代里,佛教都远比道教昌盛。而在这里,佛教虽然也已经传播了有数千年之久,却远未达到黄昶前世里那种高度,在民间百姓的信仰中没能占到多少地位。
在大部分地方,人们还是更加礼敬道士一些,对和尚么,最多只是不歧视而已——当然这是凡人之间的状态,对于有法力的修仙者,那肯定是万分崇敬。
而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局面,黄昶当时也自行分析了一下,大致觉得原因有三。其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第一个因素:乃是由于佛家主张修来世功德,而道教则钻研此世长生之法。来世虚无缥缈,转生之后的事情谁都说不上来。而此生长寿与否却是实打实能看见的——在黄昶前世那个物质世界中,人绝不可能做到长生不老,无论道家如何吹的天花乱坠,人到七老八十该死就死,牛皮被屡屡吹破,自然就不容易得到百姓信仰了。而佛教所宣扬的那套东西虽然虚幻了些,却不会被公然揭穿打脸,如此便可以慢慢展起来。
而在这个仙侠世界,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下,一个修道者要想长生不老也许很难,但延年益寿却是较为容易的。如此一来道家修炼此世的观念肯定比佛家“这辈子吃苦下辈子享福”的说法要受欢迎多了,展更好也是理所当然。
第二个原因,则是在统治阶层态度的不同上——佛家主张信众要忍耐当前痛苦以修来世,这也恰恰正是历代统治阶层的要求,故此在黄昶前世里,佛教大兴往往是与统治政权互相勾结的结果。但在这个世界中,世俗的统治力量对于仙门根本没什么约束力,佛家就算再怎么得到世俗统治者的亲徕,也影响不到在仙侠界中的排位,一切都得靠自身实力说话。
而这也是神州之上佛修势力不如道家的第三个原因了——佛修毕竟是外来门派,虽然在这片土地上已经传承了数千年之久,却终究不如本土仙门根基深厚,别的不说,有昆仑和岐山这两大宗派在上头压着,天禅道院再怎么厉害,也只能屈居第三。而作为禅宗佛修,在名称中却有个“道”字,想必也是为了入乡随俗。
长青子在空中盘旋等待了片刻,不久之后下面禅院中便有反应——只见一朵雪白莲花缓缓飘飞上来,上面站立着一位眉清目秀的僧人。咋一看此人外表似乎很年轻,但稍微再仔细观察一下,其眉宇之间却又好像久历世情的样子,竟让人判断不出大致年岁。
而当他抬眼朝这边看过来时,黄昶甚至感觉他双目中隐约有道道金光在不停闪烁着。就连自己这个凡人都能感觉到其实力必然极其高深,但却又充满了慈悲感,令人一见之下便不禁心生敬意。